首页 > 财经 >

法家思想与企业管理

发布时间:2025-10-14 10:24:07来源:
以商鞅、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,曾以“不别亲疏,不殊贵贱,一断于法”的理念助秦国富国强兵,其强调的“法治”“术势”“功利”等核心主张,穿越两千余年历史,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极具实操性的治理框架——在制度与人性、规则与效率的平衡中,构建组织的秩序与活力。

“法治”:制度先行的管理根基

法家视“法”为治理的核心,“法者,编著之图籍,设之于官府,而布之于百姓者也”。对企业而言,“法”便是清晰的规章制度、明确的权责体系与统一的奖惩标准,是取代“人治”随意性的基础保障。

商鞅“立木为信”的典故,揭示了“法”的关键在于“信”——制度一旦确立,便需严格执行,不分亲疏。优秀的企业会像法家推崇的那样,将“法”公之于众:岗位职责说明书让每个人知道“该做什么”,绩效考核制度明确“做得好有什么奖励”,违规处理条例划定“不能触碰的红线”。如华为的“以客户为中心,以奋斗者为本,长期坚持艰苦奋斗”的核心价值观,通过制度转化为可执行的规则,让十几万员工在统一标准下高效协作。反之,若制度形同虚设,或因管理者个人意志随意变通,便会陷入“法不信则令不行”的困境,最终导致组织混乱。

“术势”:领导智慧的实践艺术

法家强调“法、术、势”三者结合,“术”是管理者的驾驭技巧,“势”是由地位与权威形成的影响力,二者共同保障“法”的落地。

“术”在管理中体现为对人性的洞察与适度的制衡:如韩非所言“因事而治,循名责实”,管理者需通过目标拆解、过程监控,确保员工“名实相符”——岗位与能力匹配,承诺与成果一致。同时,“术”也包括合理授权与风险管控,既不事必躬亲导致效率低下,也不放任自流造成失控。“势”则提醒管理者要树立必要的权威:这种权威并非源于强权,而是来自对制度的坚守、对专业的敬畏与对公平的维护。当管理者自身成为制度的践行者,“势”便自然形成,如商鞅通过“刑太子傅”彰显变法决心,最终让新法深入人心。

“功利”:结果导向的效能逻辑

法家主张“有功者显荣,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”,以实际功绩作为价值评判的核心,这种功利主义思想与企业追求效率、创造价值的目标高度契合。

在企业管理中,“功利”体现为清晰的结果导向:不看“苦劳”看“功劳”,不凭“感觉”凭“数据”。如销售团队以业绩论奖惩,研发部门以成果定优劣,这种“以功论赏”的机制能最大限度激发员工的能动性。但法家的“功利”并非唯利是图,而是强调“利君”与“利民”的统一——对企业而言,便是“企业利益”与“员工利益”的平衡:通过合理的分配制度,让员工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获得回报,正如韩非所言“利之所在,民归之”,当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形成共赢,组织的活力便会持续迸发。

法家智慧的现代反思:刚柔相济的平衡

法家思想虽以高效著称,但其“严而少恩”的倾向也提醒现代企业:纯粹的“法治”易失温度,过度的“术势”易生猜忌。因此,企业管理需在法家的刚性框架中注入柔性智慧。制度之上,需有文化的滋养:规则划定底线,而使命、价值观则指引方向,让员工在遵守制度的同时,感受到工作的意义;奖惩之外,需有成长的关怀:既以功绩论英雄,也为员工提供学习、发展的机会,实现“法家的严明”与“儒家的体恤”互补。正如历史上“外儒内法”的治理智慧,现代企业也需以法家制度为骨,以人文关怀为肉,方能构建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组织生态。

法家思想为企业管理提供的,是一套“确定性”的解决方案:以制度明确边界,以智慧驾驭人性,以结果衡量价值。当企业在规则与灵活、严苛与包容之间找到平衡,便能让法家的治理智慧在现代商业语境中焕发新生——既保持高效运转的“刚”,又不失持续发展的“柔”,最终实现组织的长久稳健。

文章作者:卢俊卿(天九共享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,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十人中国最具影响力十大公益人物。)

抖音/视频号搜索“老板悄悄话”,查看作者更多精彩作品。

(责编: admin)

版权声明: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。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