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风致澳门海水倒灌 居民上街抓鱼
发布时间:2025-09-24 17:54:22来源:
9 月 24 日 17 时,当广州防汛指挥部宣布 18 时起全面终止 “五停” 措施、城市按下 “重启键” 时,仅百公里外的澳门正遭遇台风 “桦加沙” 的正面冲击。受风暴增水与天文大潮双重叠加影响,澳门内港等低洼区域出现大范围海水倒灌,部分街道水深超 1.5 米,鱼群被冲上马路,有市民冒险上街捉鱼,而特区政府仍维持最高级别的 “十号风球” 预警。同一台风影响下,大湾区两座核心城市呈现出 “重启” 与 “坚守” 的鲜明对照。
水浸现场:街道成泽国,鱼群随波逐流
台风 “桦加沙” 的核心环流于 24 日清晨掠过珠江口,澳门地球物理气象局于 5 时 30 分紧急发布 “十号风球”,这是澳门应对极端台风的最高预警级别。随之而来的风暴增水迅速突破防潮设施,内港码头、河边新街、沙梨头街市等传统低洼区域首当其冲,路环圣方济各堂站录得约 1 米水浸,部分路段积水深度及膝,最深区域达 1.5 米以上。
更令人瞩目的是,湍急的倒灌海水将近海鱼群冲上街头,社交媒体上的视频显示,多条半米长的海鱼在积水路段随波逐流,有市民手持塑料桶、渔网冒险捕捞,甚至有人抓到 “比两个头还大” 的大鱼。对此,澳门民防部门紧急提醒:积水可能暗藏漏电风险与水下障碍物,抓鱼行为存在严重安全隐患,呼吁市民立即返回室内。
防御升级:限电、封桥与万人撤离
面对严峻形势,澳门民防架构自 23 日下午 1 时起进入 “即时预防状态”,启动全方位防御措施:
- 人员转移:提前实施低洼地区疏散计划,通过警报系统引导居民撤离,至 23 日傍晚已安全转移 2439 人,17 间避险中心累计接纳 640 人,另有部分居民选择留居高处暂避;
- 交通管控:港珠澳大桥、澳凼跨海大桥等 4 座桥梁于 23 日 18 时 30 分封闭,仅保留西湾大桥下层车道供应急车辆通行,各口岸自当晚 7 时起暂停通关服务;
- 安全保障:澳门电力公司对水浸区域实施预防性停电,避免积水导电引发事故,承诺水退后立即开展线路检修与供电恢复;
- 次生防范:市政署全员上岗清理排水口杂物,防止渠道淤塞加剧内涝,同时提醒市民远离当风门窗 —— 预计后续转吹的东南风可能让原本安全的区域变为风险点。
风险未消:天文大潮与后续台风双重考验
气象专家指出,澳门此次严重水浸并非偶然。作为三面环海的半岛城市,澳门 95% 以上淡水依赖珠海供给,且地处珠江入海口咽喉位置,每逢台风与天文大潮叠加便易遭海水倒灌。此次 “桦加沙” 影响期恰逢天文高潮位,风暴增水与潮汐力量形成 “共振”,进一步放大了水浸强度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“桦加沙” 的影响尚未结束,新的威胁已在酝酿。第 20 号台风 “博罗依” 已于 24 日凌晨生成,预计 27 日进入南海东部,或将给华南沿海带来新一轮强风雨,这意味着澳门等大湾区城市短期内可能面临 “台风二连击”。
大湾区协同:从 “各自防御” 到 “联动应对”
此次台风中,广州与澳门的不同境遇折射出大湾区台风防御的差异化特点:广州因地处内陆边缘,台风强度经山脉削弱后快速减弱;而澳门作为沿海半岛,直面风暴潮冲击,防御难度更大。但两地已建立应急联动机制,广州在恢复秩序后可调配抢险设备与物资支援澳门,珠海则持续保障澳门淡水供应 —— 这种 “强弱互补” 的协同模式,正是大湾区应对极端天气的重要优势。
截至 24 日 18 时,澳门 “十号风球” 仍未解除,海水倒灌区域的积水开始缓慢退去,民防部门已着手准备灾后清理。而这场台风也再次警示:在气候变化背景下,沿海城市需持续升级防潮设施,完善 “预警 - 转移 - 救援” 闭环体系,才能在大自然的考验中守护好市民安全。
(责编: admin)
版权声明: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。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