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东江门:全市交通信号灯亮红灯 台风前的城市 “急刹车”
发布时间:2025-09-24 17:48:21来源:
1.2 万组红灯齐亮:台风前的城市 “急刹车”
9 月 24 日上午 10 时,珠江口西岸的江门上演了震撼一幕 —— 主城区 1.2 万组交通信号灯集体转为红色,往日车流如织的港口路、江海大道瞬间凝固。这并非设备故障,而是这座城市面对超强台风 “桦加沙” 的主动防御:江门市防汛防旱防风指挥部此前发布第 7 号通告,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》,在 “五停”(停课、停工、停产、停运、停业)期间实施全域交通管制,红灯成为禁止社会车辆通行的最直观警示。
“早上出门看到一路红灯,才反应过来台风真的要来了。” 蓬江区市民陈女士立刻折返回家,她的经历并非个例。数据显示,管制实施后 12 小时内,江门市区道路车辆减少 92%,曾经早晚高峰拥堵的观澜路等路段彻底 “静音”。这道特殊的 “红色风景线”,迅速登上社交热搜,网友 “江门阿强” 的留言引发共鸣:“红灯停,不是束缚,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!”
红灯背后:从惨痛教训到精准防控
这记果断的 “急刹车”,源于 7 年前的沉痛记忆。2018 年台风 “山竹” 来袭时,因预警响应滞后,江门曾发生 3 人遇难事件,其中两起与强风导致车辆失控直接相关。如今的全红信号灯模式,正是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回应 —— 通过延长黄灯后的全红时段,确保所有方向车辆完全静止,从物理上阻断台风天车辆侧翻、碰撞等风险。
这套防控体系早已提前启动。9 月 21 日 18 时,江门市气象台就发布台风白色预警,较往年提前 18 小时进入应急状态;23 日 19 时 “五停” 措施全面落地,比台风 10 级风圈逼近提前整整 24 小时。在 “智慧三防” 系统的支撑下,气象、水文、交通等 12 个部门数据实时联动,精准模拟出台风对道路、建筑的影响,为红灯管制提供了科学依据。正如市交警支队负责人所言:“每一盏红灯的亮起,都经过了数据测算与风险研判。”
红灯下的民生温度:堵疏结合的应急答卷
全域红灯难免带来民生顾虑,但配套举措迅速化解了焦虑。“平台一早暂停接单,交警还帮我们找了指定停车区。” 外卖骑手陈师傅的经历很有代表性,市政部门同步在积水点加固防洪挡板,形成 “红灯管制 + 隐患排查” 的双重防护网。更关键的是,应急通道始终保持畅通 ——120 急救车平均响应时间从平时的 8 分钟缩短至 4 分钟,鹤山市 200 名出租车司机自发组成应急车队,24 小时待命转运危急病人。
对特殊群体的关照更显城市温情。在江海区,曾因拥堵让家长头疼的校车路线,如今在交警铁骑护航下完成最后一次接驳;沿海 14 处景区关闭前,工作人员逐一对游客进行转移安置,1.2 万名游客全部安全撤离。截至 24 日 16 时,江门已转移群众 23.6 万人,2896 艘渔船、321 艘商船全部归港避风,未发生一起台风引发的重大次生灾害。
超越应急:红灯照亮的治理升级之路
这场台风中的红灯实践,折射出江门城市治理的进阶。从 2023 年治理社区 “毛细血管” 拥堵时的 “一点一策” 精细化思维,到如今台风防控中的 “全域协同” 应急体系,江门用行动证明:城市治理既要解决日常民生痛点,更要筑牢极端风险防线。
专家指出,全红信号灯的价值不止于本次台风应对。它探索出 “气象预警 - 交通管控 - 民生保障” 的闭环模式,为沿海台风多发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。而 “智慧三防” 系统的深度应用、应急车队的民间动员等经验,更让 “韧性城市” 建设从概念落地为实景。
当台风 “桦加沙” 渐远,江门的交通信号灯陆续恢复正常,但那 1.2 万组红灯传递的信号不会褪色 —— 在生命安全面前,任何防控举措都不为过。这场与台风的较量中,江门用红灯筑牢防线,用细节温暖人心,交出了一份让市民安心的治理答卷。
(责编: admin)
版权声明: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。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