珠海积水街道成河 居民称水深达一米
发布时间:2025-09-24 17:49:12来源:
9 月 24 日正午,珠海香洲区情侣中路的积水已漫过成人小腿,沿街商铺纷纷用沙袋封堵门口,店主李先生举着手机拍摄:“海水倒灌加暴雨,十分钟就淹到一米深,电动车直接漂起来了”。这一幕在金湾区三灶镇、斗门区莲洲镇同步上演 —— 受超强台风 “桦加沙” 影响,珠海遭遇 120-280 厘米的风暴增水,叠加小时雨强超 50 毫米的短时暴雨,沿海低洼地带迅速形成 “城市河流”,部分路段积水深度突破 1.2 米,车辆抛锚、行人被困的求助信息在社交平台刷屏。
“早上出门还能走,中午就回不去了。” 家住斗门区的张女士站在积水边缘无奈说道。此时,珠海市气象台已连续 6 小时发布暴雨红色预警,风暴潮红色警报持续生效,海水通过地表缝隙倒灌入城,超过部分区域排水系统承载极限,即便提前开启全部排涝泵机,积水消退速度仍赶不上上涨速度。
“五停” 先手棋:红灯之外的防御布局
这场积水围城的应对,始于 24 小时前的果断决策。9 月 23 日 10 时,珠海将防风应急响应升至 Ⅰ 级,12 时起全面实施 “五停”—— 停工、停产、停运、停业、停课,比台风 10 级风圈逼近提前整整 36 小时。与江门的全红信号灯管制形成呼应,珠海的 “五停” 更侧重源头管控:全市公交、轨道交通有序停运,33 个停车场开放近万个免费车位供市民避险,在建工地全部停工,户外作业人员紧急撤离。
“幸好提前收到通知,把车停到了高地。” 香洲区市民唐小敏的选择颇具代表性。数据显示,“五停” 实施后,珠海路面车辆减少 95% 以上,有效避免了大量车辆涉水抛锚的次生灾害。但内涝仍在考验应急体系:11 时 50 分,金湾区三灶镇一加油站因地势低洼被淹,3 名工作人员被困,消防员顶着狂风架设 “生命桥” 救援,12 时 30 分成功将被困者转移。
积水里的民生温度:堵疏并举的救援答卷
一米深的积水中,“堵” 与 “疏” 的双线作战同步展开。在易涝点,市政抢险人员穿着救生衣排查排水口,用铁锹清理堵塞的落叶杂物;斗门区东滘闸站全力运转,4 台强排潜水泵以 25 立方米 / 秒的流量加速排水 —— 这座 7 月刚通水的省重点排涝工程,此时成为保护 2 万居民的 “生命线”。而在救援一线,消防、武警组成 12 支应急分队,配备橡皮艇、救生绳等装备,对低洼小区逐户排查,截至 16 时已转移被困群众 120 余人。
特殊群体的保障更显细致。针对双职工家庭的托管需求,香洲区开放 18 个应急避难场所,配备专人看护儿童;沿海 17 处景区提前关闭,1.5 万名游客通过接驳车转移至安全区域。“社区网格员凌晨就敲门提醒转移,还帮老人搬东西。” 斗门区莲洲镇村民陈婆婆的话,道出了基层防控的温度。截至 24 日 17 时,珠海已安全转移群众 18.9 万人,2300 余艘渔船全部归港,未发生重大人员伤亡事件。
积水退去后:城市韧性的进阶思考
这场内涝既暴露短板,也见证成长。一方面,部分区域仍难逃积水之困 —— 金湾区平沙镇因连湾泵站尚未建成,33.7 平方公里片区积涝消退较慢,凸显排涝工程建设的紧迫性;另一方面,已建成的水利设施成效显著,东滘闸站所在的横山片区,积水消退速度比 2023 年暴雨时快了 40%。
专家指出,珠海的实践折射出沿海城市的共性命题:台风引发的 “暴雨 + 风暴潮” 双重冲击,对排涝系统提出更高要求。此次 “桦加沙” 应对中,“五停” 政策与排涝工程的协同作用初显,但仍需加速推进连湾泵站等在建项目,完善 “气象预警 - 工程调度 - 应急救援” 的闭环机制。
当傍晚的风雨渐弱,积水慢慢退去,露出斑驳的路面。这场与台风的较量中,珠海用 “五停” 筑牢防线,用救援温暖人心,更在积水中看清了城市韧性建设的方向。正如抢险人员所说:“每一次积水消退,都是为下一次更从容的应对积蓄力量。”
(责编: admin)
版权声明:网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。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及时删除。。